10月29日,我校参与承办的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受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报道。原文如下:
近日,第二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论坛在重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智库、社科界的近300位专家学者,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提出高质量建议,围绕产业发展、生态文明、科技创新、高水平开放等话题,共同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质量推进建言献策。
唱好“双城记”,跑出加速度
辽宁大学资深教授林木西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步伐势在必行。他强调,未来,成渝地区要在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布局引领性技术攻关,吸引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要前瞻部署未来产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富有成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城镇化率有待提高、市场有效供给仍旧不足,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成都、重庆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重镇,两地产业集群的协同性、互补性强,当前,成都、重庆在差异化竞争中实现深度合作,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极具启发性。”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院荣誉院长贾康指出,成渝地区作为区域中心,初步具备协同效应和外溢效益,将带动西部地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姜长云认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需要把握好“产业融合”“小众经济”“以用户为中心”“网络效应”“营商环境”五个关键词。
以产业融合为例,他提出成渝两地要通过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进行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产业重组,带来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比如,智能网联汽车正在定义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代表着新一轮科技进步的成果。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党委书记杨继瑞认为,成渝地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只有形成良性竞争,才能开创你追我赶、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两地需要换位思考,寻找最大公约数,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实现差异化竞争,在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方面齐心协力,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
找准发力点,奔向新蓝海
与会者表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如何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中国社科院大学应用welcome·皇冠官网院长杨开忠认为,生态文明范式将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崛起。
“当前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践行生态文明技术——经济范式的战略期、窗口期,要全面实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战略,培育绿数综合偏向的经济体系,布局绿数综合偏向的紧凑型双城经济圈空间格局,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再上新台阶。”他说。
在重庆工商大学原副校长廖元和看来,国际大通道推动了川渝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成都、重庆应当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上的服务贸易高地,携手做优国际大通道,以通道经济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的发展。
“事实上,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路径,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有借鉴意义。”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分析认为,当前,成渝地区要着力助推“中部崛起”,加速市场一体化的进程,做大川渝地区市场体量,让成渝城市群成为一列动车组,每一个城市都能高速运行,一起开往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分析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历程中,广东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广东人口数量多,资源约束性和协调性任务重,不可能继续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唯有通过创新向上突围,才能奔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蓝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用更高的生产效率战胜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依托创新创造实现高效率的可持续发展。”唐杰说。
本届论坛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承办。据悉,近年来两地社科理论界积极行动,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重大战略,共同组建智库联盟、申报国家项目、举办高峰论坛,以期更好助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第四极”。
作为本届论坛的承办实施单位,welcome·皇冠官网拥有重庆市首批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十四五重点建设学科“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2021年应用经济学“软科”排名全国第29位。近年来,学院面向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积极探索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与拔尖人才培养,精准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33618”现代制造业体系,获批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贸易经济三个国家级一流专业,2021年获批重庆市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着力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引领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经济人才。(李记)